一、地方政府通风报信,是否有办法应对?
我们初步打算,你停产了我们也要查,查你有没有治污设施环保设备,是否达到环评要求。我可以通过生产记录等情况来判断近期是否生产。如果治污设备去修理了,或正在跟企业洽谈,需要提供合理说明和证据。
二、一些地方政府是否会跟企业提前打招呼?
确实存在。督查过程中有一个困难,就是去了以后关门了,或者停产了。停产有两种情况,一种就是“一刀切”,有的地方政府为了不被追责,他们不会正式发文,而是以一种非正式的方式告诉企业,督查来了,你要停产;另外一种,就是他们发现你去哪儿了,就会通知那边的企业,然后那一片儿就停产。
三、地方对督查的干预有什么危害?
地方提前给企业通风报信,对于我们督查工作特别不利,主要有两个危害,首先,大面积停产确实是影响生产,另外,就是不容易暴露问题。
四、汾渭平原的污染,有哪些深层次原因?
这个区域能源偏重,以燃煤为主,煤化工产业突出。汾渭平原上,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,要想改变,还需要一定的周期。另外,早年唯GDP论英雄,环保这块儿没当个事儿,十八大以后,地方政府环保意识越来越强了,但是由于前期这种惯性,想刹住车,还是需要一定过程。
五、如何避免强化督查变成一阵风?
积累了这么多年的环境问题,重症需要猛药。这种督查的形式,不可能是永久的,人力、物力投入太大。实践证明,现阶段这种方式效果明显。现在干一年的效果可能等于以前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效果。不过,最终还是要制度化。在督查的同时,要做好顶层设计,来指导各级执法队伍。
六、此次机构改革,生态环境部监管职能空前强化,未来执法有何新特点?
目前正在调整中,不过,职责更多开展工作难度会更大。我们会通过更加优化执法队伍、办事方式等办法,来解决这个问题。下一步我们也将统一全国环境执法队伍的制服,来体现环保执法的严肃性,加大环保执法的公开性、透明性。
七、环保执法越来越严,是否会影响经济发展?
首先,严格执法是维护市场公平正义的必要手段;其次,要依法执法,督查人员去各地督查,一定要慎之又慎,要把握好一个原则,即疑罪从无;第三,在专项执法过程中,要实现环境、社会、经济效益的双赢或多赢。没有环保的经济发展,是不可持续的。协调好环保和经济的关系,短期内确实需要承受阵痛,需要付出代价。